-
大城市看病难怎么解决?
《流感中的北京中年》一文余波未平,北京市叫停“互助献血”再次引发社交媒体圈的刷屏。甚至有病人在生死关头失去理性,把一时的用血困难称为“人造血荒”。在全国医疗条件最优越的北京市,似乎 “看病难”的怨言愈发加重。[全文]
-
儿科要完?熊家长的“病”谁来治
由于流感发病量上升,2018年的儿科医疗再次陷入年复一年的窘迫。过去,我强调儿科资源的稀缺是因为儿科工作的投入与回报不对等。儿科属于那种钱少事烦,还有许多熊家长破坏情怀的工作。遇到一个熊家长,恐怕一星期的职业自豪感都毁了。遇到战斗力强的熊家长,能毁一辈子。[全文]
-
“停药、停用耗材”背后,是谁在绑架患者
医改深化势在必行。“停药”和“停用耗材”是既得利益集团抗拒医改造成的矛盾表面化。个别人片面强调困难,强调“神药”不可或缺,散布恐慌情绪,是在绑架群众对抗改革。[全文]
-
高价药品耗材背后有什么利益?来听听一线工作者的分析吧
和许多朋友一贯的印象“我国政府的医疗投入不足”正相反,自1985年开始市场化医改及2006年深化医改以来,我们国家的政府医疗投入一直处在高位增长的水平。那么为什么大家还是觉得“病越看越贵”、“病越看越多”呢?除了人口老龄化及人口老龄化伴生的居民慢性病增多,社会发展带来的医疗技术高级化,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1985年医改以来,我们的医疗体制存在严重的资源错配。资源错配导致我国医疗支出增长过快。[全文]
-
5亿人有自己的家庭医生,我的呢?
目前我国的标准是每两千位居民拥有一位家庭医生,家庭医生更类似于“片警”的“片医”,日常主要侧重常见病治疗及“监控慢病人群”、“发送健康管理信息”、“安排病人双向转诊”等工作,青年人或许对家庭医生陌生,但是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对他们比较熟悉。[全文]
-
不让医药代表卖药,这个行业还会存在吗
由于行业的野蛮生产,太阳城大三元开户:本应起到介绍药品、调配市场供应的医药代表职业,几乎从诞生之日起,就走向了堕落。医药销售公司曾经普遍直接采取赤裸裸的现金输送利益,谁能把药卖出去,就给谁回扣。[全文]
-
医学进步为什么难以眷顾需要的人?从无痛分娩说起
医院为什么不能普及无痛分娩技术?医院有尴尬,社会有杂音,医患纠纷不清。在当前医疗环境下,许多医生为了避险,采取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的态度。[全文]
-
骇人听闻的不仅是“断氧门”,还有印度的“免费医疗”
印度当下的人均GDP仅为中国的五分之一,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中国的一半,印度政府用于公立医疗服务资源的财力,大概就是中国水平除以五再减半的水平……[全文]
-
从2万降到7000多,国家是怎么和外企把药价谈下来的
包括这次价格降幅最大的曲妥珠单抗在内的一批药品,专利期将在2019年之前过期。能够快人一步登上医保名单,即便专利过期后出现了有竞争力的仿制药,这些企业也已经拥有了相当的市场份额,占据了先机。[全文]
-
临床医学教育“精英化”改革为何遇冷
辛苦学医5年却成为不了受人信赖的医生,一直是我国医学教育的痛点。为此,国家大力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,理应受惠改革的医学人才却对医学教育“精英化”并不领情。这类矛盾尤其反映在规培领域。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?[全文]
-
药占比超过30%不给报销,真的假的?
医保部门对医疗费用的控制,并不会简单粗暴到“拒付药占比超过30%的医疗账单”。医保部门常年审查医院提交的医疗费用中的不合理内容,管理内容远比盯住“药占比”一项科学得多。在审核医疗项目的同时,医保部门还有多种医疗费用控费标准。[全文]
-
又看病又科研,医生承担的是不是太多了?
在中国,医生必须在临床和科研间“蜡烛两头烧”。不仅是医生,护士、技师、技术工人晋升职称也是论文为王。每到职称季,医院里就开始流传段子:“传达室秦大爷今年符合晋升标准,他有两篇文章发表在‘中华级’刊物,一篇发在《中华钓鱼》,一篇发在《中华象棋》。”[全文]
-
有些人对中医和疫苗的误会还挺深
笔者接触的中医从业人士,在对疫苗的认识上跟笔者的观点完全一致。毫无疑问,假借中医之名鼓吹抑制疫苗的,并不是真正的中医。他们的做法,给不了解中医精华的人提供了靶子,伤害了中医的形象。[全文]
-
总理说的医保全国联网,早就试点了
笔者所在地从2017年开始实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,目前本省参保人跨省报销的基本是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。现在全省安排了医疗水平较高的中央直管医院、省属医院和军区总医院作为外省患者即时结算定点医院。[全文]
-
中国器官移植事业,总难让一些外国人满意
2014年,我国80%的器官供体来自志愿者捐献,我国是亚洲国家中器官移植数最高的。仅2015一年,全国共有2700多例捐献者,捐献7000多个器官。但是,延续了无数生命的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,这几天却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压力。[全文]
-
药价回扣: 一线医师无法承受“有罪推定”之重
药品从批发价到中标进价翻了数倍的社会现实,症结在于不合理的药品流通体制。在招标直至患者购药的过程中,各种利益输送推高了药价冗余,导致了药企、医院、患者三方的恶性博弈。医改必须要在利益分配上理顺渠道,维护医生职业尊严,确保医患双方利益一致。[全文]